2018 年 11 月底,作为中国第一大云计算公司,阿里云迎来一次重要的架构升级,阿里云事业群正式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并任命集团首席技术官(CTO)张建锋(花名:行癫)兼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此举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阿里云战略升级的前兆。

2019 年 3 月,张建锋站在2019阿里云峰会·北京的舞台上,正式向外界宣布了阿里云智能的未来战略,即阿里云战略加速的「四级火箭」,包括达摩院加持的云、数据智能的云、最佳实践的云和被集成的云四个方面,开启阿里云的下一个十年征程。

如果说达摩院的加持是阿里云的技术(研发)保障,而最佳实践与被集成体现了阿里云的商业与生态布局,那么数据智能的云,则是阿里云战略升级后对于未来云计算产品布局的新思考。

更进一步来看,正如张建锋此前所强调的「云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商业问题」,阿里云此次提出的「数据智能的云」,也定义了企业使用云、数据与智能的新关系——这些技术并非是炫酷而无用的「屠龙之技」,而是可以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并推动业务创新的「实用之术」。

阿里云此番定义的云、数据与智能的新关系,也戳到了当下企业的痛点。

1. 企业新痛点:如何从数据中找到创新

无论「数据」这个词是否只是一个市场宣传口号,不过有一点已经在现实里得到验证:每个行业都已拥有了海量的数据。

这是数据可能来自于车间生产线,也可能来自于门店收银机,也可能是电商平台的用户浏览记录,从这个角度去看,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都已成为数据的集合体。

在过去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更关注流程改造或流程再造,因为这才是企业效率提升的关键。如今,当企业成为数据集合体,这也催生了两个新痛点。其一,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作为企业的「新资产」,企业内部的海量数据到底能为企业创新带来什么?其二,数据、云、智能,这些技术词汇背后,对于企业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也意味着,企业业务创新的动力正在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数据作为企业运营中贯穿所有业务的血液,如何激发企业数据的价值?「数据并不仅仅是帮助CEO做出有效的决策,数据是在帮助每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最优决策」张建锋曾这样强调数据智能的价值。

上述这些痛点,既是企业客户给阿里云提出的新需求,也是企业市场留给阿里云的新机会。

事实上,这些痛点以及解决痛点的方法,阿里云以及阿里巴巴已经有过不少实践。

2. 阿里巴巴内部数据智能实践:「中台」架构

在阿里巴巴内部,多年来一直在实践一套团队作战方法论——「大中台、小前台」。所谓大中台,是将全公司的产品、数据能力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技术中台。

「小前台」则是针对不同的业务创新需求,组建一支懂业务、会看数据的前方作战部队,利用大中台所积累产品和数据能力,可以大大减少前方作战部队在人力、时间的投入,阿里内部常常这样形容「小前台」的规模:「小到一顿宵夜只点3斤小龙虾就可够」。

「中台」架构解决了企业数据、业务之间的多重难题,比如,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孤岛也会越发明显;与数据孤岛并行出现的,还有业务创新链条变得冗长,不同业务团队之间的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步伐。

而通过将产品与数据沉淀到中台上,实现企业全业务链中的数据在线和统一,不同业务团队的创新需求,可以重复利用中台上的产品以及数据能力,避免了重复「造轮子」,从而能够快速推动业务上线。

一个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聚划算。

公开资料显示,聚划算从项目提出到上线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里,利用阿里巴巴内部的「大中台」架构,只有十几人的「前方部队」,打造出了一个颇具创新效应的产品。此后,钉钉、飞猪、口碑等业务的开发都基于该架构,「大中台、小前台」的价格也成为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领域持续保持高效创新和探索的坚实底盘。

张建锋也在演讲里展现了基于「中台」架构所打造的「云上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要运营这么大的经济体,每天要售卖出上百亿的商品,却只有几百个运营人员。「对比一下传统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巨大的差别就在这里,因为阿里巴巴电商大量地用好了数据,用好了智能做出的决策」,张建锋如是说道。

阿里巴巴的「中台」架构不仅适用于在类似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在「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茅台酒厂,依托「中台」架构打造的茅台云商,整合了社会化营销、溯源验证、大数据精准营销、跨界精品销售、收藏拍卖等业务的数据,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里,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仅成立两年,其销售额就将近 80 亿元。

与「中台」架构遥相呼应的,还有阿里云在公共云平台上的产业 AI 实践。

3. 公有云平台上的数据智能实践:产业 AI

阿里云对于产业 AI 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 2016 年的杭州云栖大会,正是在此次会议上,阿里云发布了杭州 ET 城市大脑。

ET 城市大脑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唤醒城市里「沉睡」的海量数据,以此为基础,形成对于城市的局部和全局的分析,最终将城市改造为一个可以智能调控运转的有机体。

目前ET城市大脑已经具备信号灯优化、交通事件实时识别、应急车辆优先调度、重点车辆管控、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杭州、衢州、澳门、吉隆坡等十多个城市已经先后引入ET城市大脑。未来,城市大脑将涵盖交通、医疗、城管、环境、旅游、城规、平安、民生八大领域。

某种意义上说,产业 AI 所解决的,正是如何将 AI(智能)、数据、云等技术落地实践,并在效率提升和业务创新上实现突破的难题。

从城市的实践出发,产业 AI 还在多个产业里持续创造价值。

2017 年上半年的时候,一个「1%」的数字被阿里云反复提及,这是阿里云 ET 工业大脑被应用到国内能源巨头协鑫光伏切片生产车间后所提升的良品率,阿里云帮助协鑫光伏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生产环节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如果考虑到协鑫光伏一年百亿规模的收入,这个「1%」的提升也就是数亿元的收入。

2018 年,将阿里云AI安装到养猪场的四川特驱集团也分享了一组数字:预计当年母猪年生产能力可以提升 3 头,死淘率降低 3% 左右。

至此,阿里云的产业 AI 已经全面覆盖到城市、工业、农业领域,加上之前在航空、医疗领域的布局,阿里云产业 AI 产品矩阵已基本成型。

4. 写在最后:新征程已经开始

过去十年是阿里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也是中国云计算普及的十年。十年前企业可能会问「云是什么」,但现在企业在讨论的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还不上云」,这种变化既得力于阿里云对于云计算理念和技术的布道,也是中国企业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必然。

「IT基础设施的云化、核心技术的互联网化、应用的数据化和智能化」,这是张建锋对于云计算未来三大趋势的判断,也为阿里云下一个十年定下了基调。

这其中,云化的 IT 基础设施与互联网化的核心技术也是阿里巴巴创业二十年来所形成的技术价值观,而数据化、智能化的应用则是支撑阿里巴巴持续创新的动力所在,这一系列历经阿里体系里复杂应用场景考验的技术和经验正在或即将通过阿里云的公共云平台赋能更多企业。

当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计算设施后,接下来,阿里云要帮助企业实现全面数字化、实现全局实时决策和快速的业务创新,也将成为观察阿里云未来发展的重要窗口。(完)